当前位置: 主页 > 最新动态 >

思维能力培养的这4个误区,不重视影响孩子一生!

时间:2021-05-14 09:18点击: 16726次

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状况:

家长们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在亲戚好友面前表演一些“技能”:

“宝贝,3+5等于几?”

“宝贝,把新学的那首古诗,给叔叔阿姨背一遍!”

这些做法无可厚非,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知识,也不是什么坏事,锻炼记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。

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在学前进行的启蒙教育,不应该让孩子成为“死记硬背”储备知识点的机器,而应该侧重于让孩子养成擅于思考、主动学习,内化知识的能力。

圣人孔子说过,学而不思则罔,指出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同步进行有效地思考。

往往一个孩子的思维模式越健全,思考能力越强,那他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。

不过,很多爸爸妈妈们在培养思维能力时,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。以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不恰当做法,爸爸妈妈们一起来看看吧:

误区一:要求得出唯一的“正确答案”

很多家长以“二元对立的思想”引导孩子看待事情,让孩子以为一件事情不是对就是错,世界非黑即白,并苛求孩子在一些明明可以发散思维的地方,得出某个固定的“标准答案”。长此以往,孩子的思维就僵化了,会以一成不变的思维去看待世界,没有了主动探索未知的愿望,严重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。因此在启蒙阶段,请尽量不要用一个“标准答案”框定孩子,应尽量鼓励他们说出更多有创意的答案。

误区二:注重教知识,忘记培养能力

有的家长存在这种情况,例如带孩子去趟动物园,会主动告诉孩子:这个猴子是猕猴,这个是金丝猴,那个是狒狒……

然后回家路上,开始给孩子出题:宝贝今天我们都看见过哪几种猴子,你还记得吗?他们的名字都叫什么呢?

孩子抓耳挠腮,大脑一片空白,支支吾吾最后啥也说不出来,家长自己还气得够呛。

就算孩子记忆力很好,说出了几种猴子的名称,可这也仅仅只是死记硬背,没有通过自己观察、归纳发现不同种类猴子间的特征。

所以,更合适的做法,应是参观灵长类动物场馆时,主动引导孩子思考,比如问孩子:你看看这个馆里的猴子和刚才馆里的猴子有什么区别呢?只有通过引导,让孩子观察、思考、提问、再对比得出的答案,才真正有助于孩子认知事物,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,并且养成主动观察、探索的好习惯。

误区三:主动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

思维能力的高下,发展的程度,都离不开孩子思考的主动性。很多爸爸妈妈十分尽责,凡事都要讲解到根上,孩子遇到问题就着急忙慌为其解决。

久而久之,孩子也形成习惯了,凡事求助大人,以后上了学就依赖老师,而非遇到问题后,自己先想一想该怎么办,实在不行再寻求帮助。

因此,请家长给孩子留一些自我思考的余地和机会,当孩子享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,他们也会养成独立思考、主动思考的好习惯。

误区四:认为孩子聪明是天生的

应该有不少家长认为,孩子聪明不聪明是天生的。世界上当然不乏一些天才儿童的存在,但这种万中无一的天才出现的概率实在太低,绝大部分孩子的初始水平其实是相当的。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思维能力纳入了智力结构的范畴中。他认为,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,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,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。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、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。

同时,他认为,思维能力是可以在儿童时期培养的,不过思维作为人类很潜在的一种能力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引导,且教育方式需要符合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。

教育不可重来,尤其在3-8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,培养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极为重要,错过这一阶段,孩子就错失了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。

睿乐培优·高能思维课程,故事化、场景化、游戏化的完整构建学前思维能力发展体系,让孩子主动思考探索,提升思维能力,培养快速、准确、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课程围绕“数、量、时间、空间、图形、关系”六大知识领域和“专注力、表达力、记忆力、想象力、观察力、数感能力、空间能力、推理能力”八大能力模块展开学习,将知识点获取、思维能力培养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。

同时,为了帮助教师标准化、高品质授课,爸爸妈妈在家也能科学辅导孩子,睿乐培优推出R-Learning生态化学习平台:由教学系统、教师系统、学员系统组成,有效打通老师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连接,课上课下拓展互补。

思维决定行为,行为决定命运。

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,睿乐培优愿意成为您陪伴孩子成长的好伙伴,帮助孩子构建多元的思维能力,让他们能够遇见更广阔的世界,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!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姓名
  • 联系方式
  • 选择校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