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一条短视频,围观人数还不少。一位意大利友人很疑惑地问他同事(中国人):你每个月赚的钱比我都多,为什么总是舍不得花?存钱干嘛?回:谁说中国人舍不得花钱!只不过都花在孩子身上罢了,报个辅导班就花掉了我好几个月工资...
父母给孩子花钱,大部分还是为了“排忧”。当下,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众多父母的烦恼之一了。而一谈到数学,想必更是诸多宝妈的噩梦,想当年自己被它虐过千万遍,现如今(或日后)又要为怎么也教不会的娃而抓狂。
数学真有那么难吗?
为什么有的小孩好像天生就自带“数学天赋”,而另一些孩子一看见数学就头疼,甚至连题目都读不懂。其实,这并不是天生的差异,最主要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对其进行数学启蒙教育,让孩子从生活的玩乐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,抓住孩子的数学思维敏感期。
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,数学来源于生活,而数学则是对生活现象、关系、规律的提炼、升华。当然,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,让生活变得更简单。所以,我们现在谈及的“数学能力”并不是指孩子能做几道加减法、会认100个数字,而是要让孩子具备一种“数学思维”,能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,这样孩子学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才能事半功倍。
1、生活中的数学,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。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第一条目标就是“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”,凸显出幼儿园阶段重视生活中的数学的教育价值。
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,这对于儿童培养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,主要体现在两点:一是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;二是为幼儿提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,有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。
真正的数学启蒙,其实就是要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,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,让他们觉得,“原来数学是这么有用又有趣的东西!”学龄前的孩子,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,学习数学的方式也是以玩游戏、玩玩具的形式为主,因此更容易培养对数学的兴趣。家长应该珍惜孩子2-7岁数学敏感期阶段,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。
2、生活处处是数学,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。
你知道吗?我们生活的周围,都与数学息息相关。比如,我们每天的日期、时间,都是有序循环的数字;比如孩子的年龄,身高都是数字;物体的大小多少都是量化的指标。不会数学的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呢?比如,我们问一个孩子:“你家里有几个人?”不会数学的孩子会知道: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,却回答不出“三个人”。再比如,5个苹果和10个樱桃,我们问孩子哪个多,不会数学的孩子会回答“苹果多”,因为苹果体积更大而已。那么,会数学的孩子认识世界的角度又是怎样的呢?比如去超市买东西,会数学的孩子总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,他们会先确定区域,然后确定该商品在某个货架的第几层,这样寻找显然事半功倍。
学数学,就是教会孩子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世界,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敏感性。
3、巧妙地运用实物,帮助孩子发展逻辑抽象思维。
数学对于孩子而言是较抽象的,即使你教会了孩子数数,他也不一定明白1是什么或1是多少,这时你可以借助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,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概念。再比如,如何轻松地让孩子理解“大小多少”,引导孩子说出来并进行选择。可以这样问孩子:你要大苹果还是小苹果?小的!(孩子要同时进行选择)你想要吃哪个盘子的草莓?多的!(孩子要同时进行选择)
在生活中运用孩子喜欢的实物,可以帮助孩子从具象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抽象思维,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,寓学于乐。家长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幼儿的数学意识。如一岁多的孩子,就可以告诉他,苹果是圆的,皮球是圆的,积木有三角形,正方形,长方形,到了三四岁,就可以告诉他正方体,长方体,球形,圆柱体等概念,幼儿对这些概念是可以接受的。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非常丰富,公交站牌,超市物品标价,电话号码,这些都是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素材。数学启蒙教育一定要儿童化、生活化、游戏化。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数学,生活化的数学孩子更有兴趣,更愿意学。
睿乐大思维课程:多媒体互动教学从生活中故事讲起,通过设置问题有效开启思维的大门,有效刺激神经元,让大脑更强大,更聪明。“课上+课后”的完整一体化教学解决方案,让孩子理解更透彻,学习更轻松,在思维上灵活做到举一反三。睿乐RTS(Really Teaching System)-教学系统:多媒体动画课件,丰富的教学工具,实时的互动课堂,实时反馈、实时奖励、实时排行,记录课堂大数据,让老师更易教,孩子更爱学。